莆仙戏现场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并流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莆仙华侨聚居地。莆仙戏是从唐代的百戏演变来的,成于宋、盛于明清、光大于现代,至今仍流行于莆仙城乡。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的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道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近5000个,舞台手抄本8000多册,已整理正式出版的有《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23卷。莆仙戏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角色行当等都与南戏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现有剧目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1个,有剧本流传的有58个,约占目前已知的宋元南戏剧目244个的近四分之一。因此,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的角色行当大致分为:生、旦、靓妆、末和丑。服装、化装和道具都独具特色。脸谱化妆有红、白、黑、蓝、绿、金各色,不同角色颜色不同。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手、步、肩三个部分,要求头、身、腰的配合。莆仙戏的音乐内容十分丰富,素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有一千多个音乐曲牌和300多种锣鼓经,这是其他剧种所不及的。乐器保留有宋代教坊的“锣、鼓、吹”的伴奏形式。近年来,莆仙戏又吸收了民间的“十音八乐”元素,音乐更加美妙动听。
莆仙戏与妈祖信俗活动自古就关系密切,元代何中的《莆阳歌》五绝其三曰:
天妃庙前社日时,女郎歌断彩鸳飞。
林花满地瓜船散,城里官人排马归。
诗中描述了莆田里社妈祖庙会时,女郎赛歌、放飞风筝,瓜船聚集,连城里的官宦人家也纷纷乘马坐车前来观赏的壮观场景。宋元以降,在妈祖诞辰、升天日以及其他妈祖信仰活动中,几乎都要演剧酬神。因此,莆仙地区略具规模的妈祖宫庙都配建有戏楼或戏台。可以说,演出莆仙戏也是妈祖信俗活动的组成部分。
莆仙戏
莆仙戏
(责任编辑 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