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迎火鼎
东沙村位于浙江温州洞头本岛东北部的东沙港内,距温州市区64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村,常住家户316户,2005前属北沙乡政府管辖,目前隶属北岙镇,距镇政府驻地2.6公里。村前即为东沙港,史上曾为浙南沿海一带岛屿商埠,是来自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渔船的贸易与补给点。该村坐西北朝东南,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每当渔船抛锚此处,渔船、岛礁、蓝天、榕树、浪花等景色构画出浓郁的海域特征。
渔业生产是东沙村传统产业。自古以来,村民以渔业养殖捕捞为基础,以贩鲜、鱼产品加工为辅助产业。作为渔业生产村,海上平安女神妈祖信仰自然成了该村独有的妈祖文化现象,其每年一度的“迎火鼎”活动,成了极具海岛特色的民俗现象。
东沙村妈祖宫“迎火鼎”活动源自闽南,传承中融入了抗击海盗等诸多要素。据传有年除夕,停在渔港内的100多艘渔船都点亮桅灯,不料在燃放鞭炮时,火花落在港口的龟屿头与蛇鼻尾的两个山头上,燃起熊熊大火。这时,有两艘准备偷袭的海盗船,见到两边山上的熊熊野火和港内的一片灯光,以为有了戒备,乘势慌忙溜走。后来村民得知此事,都认为是妈祖神显灵,使村民免遭一劫。为了对妈祖神的感恩,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消灾,便创意衍生了“迎火鼎”活动。“迎”字在闽南语中有两个含义:一是“高高举起”之意,二是“迎接”之意。“火”有“红红火火、岁岁兴旺”之意,“鼎”有“鼎盛康乐”之意。“迎火鼎”突出在火与锅的表现仪式和丰富的内涵意义上,整个活动以妈祖神为主体,以火锅为中心。这种创意性的民俗活动,自东沙村妈祖宫发端至今,已流传了两百多年。
“迎火鼎”仪式安排:
1.卜卦择日
正月开正后,先卜卦求得妈祖的同意,再根据择定的日子确定“迎火鼎”的具体日子,通常三至五天,出迎时间为下午五六点至晚上10点左右。出迎路线:为洞头本岛东屏、北岙两镇所辖东沙、柴岙、大龙岭、中仑、东岙、洞头、小区、北岙、九厅等村落。
2.出“迎”队伍方阵
(1)大锣与令旗:前头是八门大锣、一面大龙旗和五面五彩旗,旗上各挂一盏红灯笼;由大锣鸣锣开道,旗子引路。
(2)火鼎与柴担:由两个男子抬着一个燃火的大铁锅,后边除跟有柴担挑夫外,两旁紧跟着一对男女装扮的“火锅公和火锅婆”,随队伍巡游;其作用除增添喜庆气氛之外,还给求子之家添“钳柴枯(火炭)”。闽南语“钳柴枯,生大哺”,意即谁家钳入柴枯(火炭),谁家即能得子之意。
(3)凤辇、娘伞、妈祖轿、大鼓:凤辇内放置香炉,由沿途信众将家中三支燃香插入凤辇内的香炉并从香炉中取回另外三支燃香,以示得到妈祖的佑护;画有吉祥龙的图案的五彩娘伞上,写有“风调雨顺”字样,由专人举擎,或将娘伞柄绑在凤辇后边,由人抬着;妈祖轿内坐有妈祖神像,有灯光照明,其后还有一对由男女青年装扮的古典戏剧人物,称为善才圣女,代表吉祥如意。轿门前有女司仪,由当地佛界有名望女子担任,沿途负责协助信众工作;大鼓,主要为敲打之用,增添热闹威严气氛。
(4)秧歌队:主要由东沙村、大王殿村、柴岙村等三个自然村秧歌队组成,服装等各村有所差异,现代气息浓烈。
(5)杂耍队:最能够表现渔民生活愿望的一组方阵,人员着各种戏文人物服饰,主要为关帝爷、招财爷、“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许仙和白娘子、唐三藏师徒四人、“八仙过海”人物、闹海哪吒、关云长、萧何与韩信、活佛济公、凤还巢(李太后回宫)、王昭君、包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人物服饰。1949年以前,队伍中还有乞丐等残疾人员,而且关公压尾阵排在最后边。行进中,这支方阵尽情进行各式表演,例如“舞火球”,即用铁丝编成网囊,夹入火炭,系上一定长度的绳子,用手抓着绳子的一端,左右、前后挥舞;还有的用油菜或芥菜的杆连头,在菜头上挖一个凹洞,用棉花或废布料拈油塞入凹洞内点燃起来,相互甩耍逗乐,谓之“火斗”。
(6)铜鼓队:就是敲打铜鼓的方阵,主要根据行进中的需要来敲打乐鼓内容与节奏。
(7)红灯队:是“迎火鼎”队伍最后一个阵队,主要由三个村的信众组成,他们手拿太平灯,蕴含闹元宵之义,边走边喊“迎灯迎龙,平安太平(闽南语)”。祈愿保佑各方新一年平安吉祥。
资料图:迎火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