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妈祖人

妈祖人

李善国:乡村广播站里35年的坚守

2012-09-26 17:00:15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

 
9月15日,奉节县岩湾乡广播站站长李善国在播音。 记者 文晶摄
 
    “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大家好!岩湾乡广播站第三次播音开始。今天的内容是‘党的十八大代表诞生记’……”9月15日晚上6点,村民家家户户开始吃晚饭的时候,广播又一次响起,浓浓的地方口音,不太连贯,但很亲切。

    这个熟悉的声音,已在大山里响了35年。声音的主人——奉节县岩湾乡广播站站长、56岁的李善国,腿脚有些不便,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眉毛也跟着跳动。

    “让村民了解大山外的世界”

    1977年,李善国成为广播站唯一的工作人员,既是信息员,又是播音员。当时的播音工具很简单:一部扩音器、一台音控、两支生锈的话筒、两把木凳。全乡也只有乡政府有报纸,每3天才由邮递员用扁担挑来一次。只要邮递员一到,李善国就会揣着笔记本往乡政府跑,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

    他会通读所有的报纸,从中挑选出21条对乡亲们最有用的信息,一条一条地摘抄在自己的本子上。重要的领导讲话和政策信息,他还会用红笔细心地勾注。

    每次播报的前一天,他都会提前熟悉这些内容——先在家自己念个五六遍,再到扩音器上试两遍。由于扩音器杂音多,为了让村民们能听得清楚,他还将内容进行断句,揣摩播报的快慢节奏。

    李善国下的这些功夫,其他人根本看不到,人们只能从扩音器里听到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但这种细致,在他看来很重要,也很有意义,“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让大山里的村民,第一时间了解大山外的世界。”

    走近百里山路挑柴油

    曾经有段时间,岩湾乡没有通电。为了让乡亲们能顺利听到广播,李善国只有到奉节县城挑柴油,回乡自己发电。

    岩湾乡离奉节县城43公里,没有通公路,只能步行。装油的铁皮大桶有20多斤,去程要走7个小时;回程挑上百斤的油,更累,要走9个多小时。一路上,他要换数百次肩。
#p#副标题#e#

    “头天的七八点钟出门,在奉节县的亲戚家住一晚,第二天九十点钟再往回赶。”李善国回忆,虽然去过奉节县城上百次,但他连县城的广场都没逛过。

    岩湾乡山路崎岖,好点的路有一米宽,最窄的路宽不足40厘米,平常人走路都提心吊胆,更莫说挑着百斤重担的李善国。所以,每次只要李善国回来晚了一点,妻子就要到村口去接。“家人担心我出事,怕摔下山,被老虎吃,可我不能因为怕就不去挑油啊,村民们还等着呢!”李善国说。

    婉拒文书工作

    除了生病住院,35年来,李善国只外出离开广播站两次。其中,一次是去重庆参加培训,另一次是参加儿子在辽宁的婚礼。9年前,他修广播线路,从电线杆上重重摔到石板地上,导致踝关节错位、左小腿骨折。医生叮嘱要休息一年多,但他急着上班,在床上躺了不到两个月就拄着双拐复工了。

    有一年,上级部门要调他去当文书,工资比广播站高3倍,但李善国婉言拒绝了,“如果我走了,乡里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我,那乡亲们就听不到广播了!”

    李善国的付出,得到村民们的极大认可。黎大爷说:“听不到李善国的声音,就不习惯,吃饭都像少了点味儿。”王大哥说,他们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猪病防控措施,以及稻飞虱防治等技术,都是从广播中学来的,“大山跟外面世界的距离缩短了。”

    如今,李善国的广播站多了一台电脑和两位年轻人。“我已经56岁了,快被时代淘汰了,总要年轻人来接班,希望他们能将广播站传承下去,越办越好。”(本报记者 文晶 实习生 刘俊杨)
 
 
(责任编辑 艾宁)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天下妈祖网”或“来源:本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天下妈祖网,凡是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注明“来源:天下妈祖网”。未经授权,使用上述作品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下妈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站中有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电: 天下妈祖网 网络编辑部 0591-87532714,我们将及时删除。

天下妈祖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天下妈祖网官方微信(mazu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