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乡愁?海峡论坛首次举办“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和“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为台湾乡亲提供了一次祖地寻根、再叙乡情的机会。
续缘之旅:一圆祖辈梦想
6月13日晚,在音乐和歌舞声中,350多名台湾乡亲在厦门开启“同名村镇续缘之旅”。来自台湾台南市、嘉义县、彰化县、桃园县、基隆市的350多位乡亲,与来自福建同名村镇的代表共聚一堂,一圆祖先的梦想。
“真想去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台湾嘉义县朴子市双溪里里长张六老人很兴奋。他说,60位乡亲第二天就启程到南安市的双溪村。“我们都想知道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乡亲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张六老人说,台湾双溪里有个石马宫,已经有280年的历史,是从福建迁过去的,南安也有同名的宫庙。“去了一定要拜拜。”
“唐山过台湾”是一部两岸共同的历史,也解答了为什么大陆与台湾有那么多的同名村镇。如今的“唐山”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台湾,“唐山”是对大陆的代称,很多台湾人的族谱上都记载着自己的祖先来自“唐山”。历史上从大陆到台湾开基创业的移民活动,被称为“唐山过台湾”。
迁居台湾,从此与亲人天各一方,骨肉分离,何时才能相见?心中的念想何以告慰?于是,他们把祖宗的牌位带了过去,把自己在大陆祖籍地的府、县、乡、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庙名,乃至家乡的山川名胜名称,甚至开发建设台湾有功的历史人物、有影响的垦台名人、移民首领名字、家族姓氏作为在台湾新聚居地的名称。他们沿用相同的堂号、沿用传世辈字序列,以此铭记自己的祖籍,铭记自己“根”之所在。这样,就有了海峡两岸众多同名的村镇。
同名、同根、同源。闽台相同的地名,记录的是祖籍福建的台湾乡亲跨越海峡、筚路蓝缕的艰辛和他们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印证了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族谱对接:叙今昔与未来
6月16日下午,另一场海峡论坛的系列活动——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暨海峡两岸名家书画交流展在厦门开幕。几位满头白发的台湾老人站在大幅的同名村楷书长卷前,仔细寻找着台湾家乡与大陆同名村的所在。“找到了!就在惠安。”来自基隆的张细山老人眯起眼瞧了又瞧,满心欢喜地说:“这多好啊,大家来来往往,交流交流,再不陌生了,还可以找到共同合作的事情,再好不过了。”
台湾同胞积极响应本次活动,台湾新北、台南、彰化、嘉义、基隆、高雄、花莲、新竹、南投等13个市县,28个乡、镇、村、里负责人及村民代表62名乡亲前来参加活动,与厦漳泉对应的同名村开展对口恳亲交流。开幕式上,19个闽台同名村签署友好交流合作意向,谋求“双方互动、互惠双赢”。
随后开展的海峡两岸名家书画交流展,以海峡两岸民间书画艺术交流的方式,挖掘闽台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展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美好愿景。尤其两岸同名村的族谱对接和一幅“同名村村名”的楷书长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先民渡海移居、开发台湾的历史,这是乡情延续的有力佐证。
据可考的资料表明,台湾人祖籍地在福建的占83.1%。海峡两岸相关谱牒文献记载和闽台族谱文献研究成果表明,福建先民移居台湾、开发台湾,在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福建祖籍地的原乡名称或故里传统习惯来冠名,形成了海峡两岸具有丰富人文特色的血缘、地缘、文缘关系。同名村紧连着相同的风俗、文化和信仰,也牵系着闽台的家族血脉和宗族亲情,这种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是天然形成的。(吴在平 刘雪杭)
(责任编辑 林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