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关闭

| 国内宫庙

首页 > 国内宫庙

三坊七巷郎官巷之福州天后宫

 曲折的石道小巷,古朴的青砖马头墙,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中,静静坐落着一座红墙黛瓦的天后宫。福州,曾经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名句出处,而这座天后宫,却因其特殊性,成为福州诸多道教宫观中的经典小品。

 天后宫,是供奉两岸和平女神妈祖的宫观。明代由皇帝钦定妈祖为道教神,许多妈祖庙归入道观,由道士住持,故常见以“宫”或者“观”称之者。据《绥安会馆碑记》记载,约200年前的道光年间,建宁纸、木、茶、笋等帮,贸迁至省,暨转运天津等外者,险历滩河,逾越海,莫不感戴神灵,备臻利涉,思有以报答天后之鸿慈,图建会馆。原来的郎官巷,西口与大、小水流湾相邻,通连罗城大濠的浦尾,入城船只可达三处,故在此设神宫供奉天后妈祖,成为旧时福州城内唯一的一座天后宫。百年沧桑,郎官巷的天后宫逐渐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变迁的标志,孕育了特殊的里坊信俗文化,还留下了道教斗堂曲韵的回音,传承良久。
    来到宫门前,首先吸引视线的是正门上方的九个“神目”,中间七个略小,两侧两个略长。这成为郎官巷天后宫斗堂文化发源的一个旁证。据天后宫主持杨道长介绍,这种“神目”是用来放置神像的。可是由于历史上的神像已经没有了踪影,放置什么神像成为文物专家的难题。依照根据,必须是中间七尊坐像,旁边两尊站像,两者间又必须有关联性。查阅了大量典籍,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些“神目”,应当放置北斗信仰中的“北斗九皇”——中间七个,便是人们熟悉的北斗七星的化身——北斗七元真君,加上站立的辅弼二星,恰恰组成了此间格局。再经文物专家反复论证,一处“斗堂文化”发源地,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提起斗堂文化,是一种起于19世纪中叶,源于福州城内三坊七巷一带的祈福文化,最为核心内容是斗堂禅和曲,即道场斋醮科仪法事中所唱奏的乐曲。提到北斗星,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燃点七星灯的场景。在福州信俗中,也有着相似的“礼斗祈福延寿”的习惯。100多年前,福州地方乡绅在城内特别是三坊七巷一带组建“斗堂”,类似民间票友会形式,采撷福州闽剧、十番乐等多种音韵编曲填词,自成曲韵体系,在坊间为名流乡绅演奏这类乐曲,并义务为斋主礼斗、祈福等。历史上,斗堂成员多属名流乡绅、知识分子或饱学之商人。闽人曾敏隽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长时,曾召集福州亲友到京供职,并组织娱乐活动,产生“集贸斗堂”。当时,家住鼓楼地区宫巷的沈颐(已故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之父)出任广东省盐运使,曾组织“瀛海谈玄”斗堂以供音乐欣赏娱乐之用。记录禅和曲的文词和锣鼓点的《赞颂集要》一书,陈宝琛为其题名《梵呗流辉》,随同曲韵流播至东南亚一带。1949年前后,斗堂文化随着斗堂团体迁徙传到台湾。目前,台湾九成左右使用的祈福用曲是斗堂乐,这是福州文化在台湾传播最为广泛的一个例子,台湾学界将斗堂文化列为台湾外来文化移植最为成功的案例。在两岸交流中,斗堂文化跳出一般法缘与宗教关联,成为榕台文化之间
一种更深层次,更具凝聚力,更具普遍性的同源文化。斗堂禅和乐已经酝酿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文化和斗堂文化,都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例证。郎官巷天后宫是三坊七巷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信俗文化点,天后妈祖在道藏收录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是赐以“辅斗昭孝”神号的斗中玉女降生,又与斗堂文化有着特殊的关系。
    2011年4月25日,三坊七巷天后宫的开光典礼上再次奏响了斗堂曲,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在经常有台湾的斗堂法师和乐师以及民俗专家、民间曲艺艺人等,前来天后宫寻缘,探访。
    望着天后宫里那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恭塑的,并经两岸道教大法师们开光的妈祖神像,道长表示,希望通过发掘、继承、研究、完善斗堂文化,以这种玲珑精致的天后宫为纽带,打造两岸交流的一个新亮点,新热点,新平台。

 

 
大门正上方的北斗星君
 
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佘国平恭塑的天后神像
 
上表启奏分灵
 
点睛
 
开光

开宫时安镇五土龙神的米龙,4米见方,用500余斤大米垒成
 
迎请开光法师
 
 
 
演奏斗堂禅和乐的乐师 图片来源:海都网

(责任编辑:吴美炜)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天下妈祖网”或“来源:本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天下妈祖网,凡是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注明“来源:天下妈祖网”。未经授权,使用上述作品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下妈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站中有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电: 天下妈祖网 网络编辑部 0591-87532714,我们将及时删除。

天下妈祖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天下妈祖网官方微信(mazu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