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征文组
    作品:话说邵武妈祖信仰源流
    第六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三等奖:

          邵武地处武夷山南麓,是个闽北山区城市。就是这样的山区,妈祖信仰竟然非常浓厚,流传千年。本文试就妈祖信仰在邵武地区源流作初步探讨,敬请贤达指正。
          1.富屯溪的源流和功用
          富屯溪是闽江三大支流的中流。发源于邵武桂林乡巫山之北茶花隘下,集纳光泽诸溪,折回邵武。沿途经大乾河、大籁、漠口、古山溪、故县河、铜青溪、石壁溪、大竹、密溪、朱坊河等支流汇合由西北直灌东南,出水口寨,入顺昌进延平到闽江直接入海.流程228公里,邵武境内全长99公里,这里雨量充沛,水运便捷。沿途自古设有三十多个码头,大量的木材、大米、茶叶、毛竹、纸张等重要物质在这里集散,通过水上运输到达福州、长乐、莆田、泉州以及全国各地。又把全国各地的食盐、京果、糖、海味、五金、百货等生活必需品运送到闽北各地。而且那时候的官员赴任、军队调动、文士会考、民众商贸等等都享受水路便利经济实惠,是闽北重要水路。可以说富屯溪由西至东,横贯全境。自从宋朝偏重江南以来,福建闽北得到较快发展。书院流觞,文化普及,进士竞中。由于水运便捷,外地客商云集,很多商家干脆携眷带属,定居邵武,并且带领各行各业人员来邵,先后有江西,广东,福州,莆田(兴化)在邵武成立会馆,处理相关事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人口繁衍,生活用品需求增加,住房、食品百货、工匠、缝纫、理发、造船修船等事业发展对闽北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水运造就商家会馆和城乡繁荣,长期以来都是邵武地区的黄金水道。
          2.妈祖信仰的发由和传入
          水源河流是重要资源,有利也会有弊。富屯溪是闽江上游,古人说;一滩高一丈,邵武在天上。沿途山高峻险,河流遄急,当然在以前的时代,经常洪水暴发。历朝历代多有洪水泛滥。《民国邵武县志·卷五》在谈到水利时就“难言矣。前清治河设有专官,尚鲜实效。”早在隋唐交替的时候,就发生了欧阳太守在富屯溪溺水身亡的事件。 清朝施鸿采明朝万历年间的治水案云;“一城受三水(指紫云溪、樵岚溪、鹿口溪)之委,往往有没版漂庐之患。”虽然用过填塞西濠,疏睿九曲,定规石梘等方法,奏效不好。骤雨来临,洪水暴涨,民众饮水无法保证,航运更不能可靠,因此安全成为重要之首。这个时候,妈祖信仰应运而生,并且很快传入邵武。原来妈祖俗名叫林默,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出生至弥月都不啼哭,于是父亲为她取名为林默。她自幼聪颖异常,八岁入私塾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章义旨。林默长大后,到了婚配的年纪,她却告诉父母,自己决心终身不嫁,专心致志的行善济人。后来更是精心专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林默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天气变化,常常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过往的船只,避免海上灾难。老百姓称其为“神女”、“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不幸捐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自此逝世。事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人们传说看见山上有祥云升起,而航海的船员更是说在海上看见林默身着红衣搭救遇难的船只。邻里乡亲感激林默仁济善行,治病救人,因此自发捐款为其修建庙祀。这座庙的地址被定在湄洲岛上,这便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自宋代皇帝高宗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后,妈祖正式成为朝廷承认的神袛,从此就是人们海上安全的信赖和水上活动的精神支柱。以后历代皇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都对妈祖尊崇备至,封号由"崇福夫人",进而"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道教封号是“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自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起至清朝,先后被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至“天妃”,立庙京师,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对妈祖的祭祀更是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所以使得妈祖的信仰越发稳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传遍沿海地区。
    妈祖护佑的灵验,通过朝廷和群众的宣扬,自然传播到闽北。邵武民间尊称妈祖为娘娘。根据明朝《邵武府志》记载:"天后宫,在常丰仓前。旧名天妃宫,在石岐山左(即今何公庵山下,以前有码头,对岸是故县。又见《民国邵武县志》54页记载:"城东之山,南石岐即猴子颈,俗呼歇猴饮水,昔有天妃宫,今为禹王庙)。明朝永乐年间,邵武卫军伍从征西洋(指明朝郑和奉旨七下西洋,邵武兵马随从。因为郑和是回族,而邵武其中又有较多回民参与。何况邵武山区有着非常好的竹木森林,可以为郑和造船提供优质材料),赖神庇归而建庙"。妈祖信仰符合民愿、国愿,故而其随着郑和之远洋而广泛传播,并使得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本身具有了国家和宗教的双重影响力。明朝万历二十九年,邵武府推官赵贤意拓前殿,建跨虹楼。清朝康熙二年毁,嗣加封神为天后。雍正十一年,奉文各府县建庙。乾隆十六年,参将永兴因改建于今所(即现在威利亚大楼附近,扩建熙春路时迁移),岁以春秋中月颁吉致祭。所用祭祀规模是羊一、豕一;爵三、帛一、铏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四;樽一。有祝文,行二跪六叩首礼,军民祭祀随时。光绪二十二年,经知府徐兆丰,参将林传榜首倡捐俸禄,并饬文武官员弁捐资修理正殿及两回廊,宫门楼阁一律完固。
          3.妈祖信仰在邵武民间的发展
          邵武除了城区由朝廷官府建有妈祖宫外,民间亦有很多发展。如自明末清初从江西来到邵武的各界人士逐年增多,经营货运京果百货、布匹印染、裁缝以及木工、泥工、客栈等行业在邵武都有涉及。由于他们勤劳节俭,经营得法,得到很快发展。随着福州、闽清、莆田等地人士相继来到邵武开拓经营,从事各种商业活动,造就了邵武城乡的繁荣发展。当然也形成了竞争局面。于是在邵武的江西籍民众倡议发动,光绪年间在东门外紫云桥旁建成江西会馆。每年八月初一开始,演戏庆祝一个月。会馆董首48人,分别代表南昌、南城、抚州、进贤、丰城、南丰、广昌、贵溪、乐安、黎川等江西各县帮派,捐款收费,负责经营。贵溪帮的鸡公船总揽邵武至福州、莆田等地的航运业务,收入颇丰。置有租田,每年收谷达三百多石,还有东门店面房屋三栋出租,收入颇丰。会馆兴旺,并在下王塘、拿口、卫闽分别建设三座办事房宇。
    广东会馆大约成立于清末民初,坐落在东门外的进贤街、遵道街上,现在叫中山路。不远处就是富屯溪畔码头。当时邵武茶叶生产销售发达,主产高山天然茶叶,远销欧亚各国,因此广东旅邵客商很多。专门设庄监制茶叶,在东门外行春桥附近,河桥上以及城内等处有近十家茶庄,生意兴隆,所以合资在东门外紫云桥旁建造会馆。
        福州会馆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地址在东门外中山路大街,背临富屯溪闽清帮“麻雀船”码头。当时福州帮在邵武主要经营京果盐米、茶叶纸张等生意。从邵武采购大米、茶叶、纸张运往福州供应市民,又从福州贩运海产、食盐、糖果来邵武销售。生意做得灵活,资金周转较快,获利甚厚。兼之闽清麻雀船兴起,加强了商业上的竞争力。福州帮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飞速发展,居当时邵武各帮经济之首。为谋求同乡的团结和共同利益,由该帮大商号老板游登哥、游振彬、陈作舟、陈明松、陈永惠等人倡议筹建会馆。得到同乡及闽清船帮的大力支持,筹集雄厚资金,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会馆建设工程。会馆为现代大院形式,面朝大街,大门口用青石雕花栅栏门面,门上耸立青石直匾,刻有“天后宫”三字,下青石横匾刻“福州会馆”四字,系当时任福建省长萨镇冰手书,两侧小门左边刻“腾蛟”二字,右边石刻“起凤”二字。进门是戏台,两侧建酒楼。正殿中央为神座,神龛中供奉天妃圣母塑像,两旁为“千里眼” “顺风耳”雕像。会馆落成之日,举行新建戏台开台活动,延请法师建水陆道场。还特地从福州请来著名戏班演唱闽剧,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庆贺元宵节,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聘请福州演员演讲福州评话。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娘娘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之日,会馆均举行集会,延请道士做普渡。民国二十四年,闽侯人陈天雄任邵武县长,会馆董事们以同乡之谊,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大办宴席。并在会馆正殿栋梁上悬挂“邦家之光”红底金字横匾一块,以示歌颂。
          兴安会馆,本地方言叫兴化会馆,因为这是兴化(莆田仙游)人氏建设。时间在晚清时期。地址在中山路大街,原泰山庙后门左侧。会馆建筑似庙宇形式,大门沿街砌青石栅栏,门上方耸立青石板直匾,刻“天后宫”三字,下青石横匾刻“兴安会馆”四字;两旁侧门左边青石匾刻“海晏”二字,右方青石匾刻“河清”二字。大门内建有戏台,两侧建酒楼。正殿中央建神座,神龛中供奉天妃圣母(即妈祖娘娘)。正殿上方飞檐展翅,建筑雄伟,雕龙画栋,造型美观。兴安会馆不仅在建筑上与福州会馆相似,而且每年活动情况也基本相同。如元宵节,兴化帮同乡聚集一堂,大摆宴席举行庆祝活动;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日妈祖忌辰也都延请道士诵经做普渡,祈求神灵降幅,庇佑合帮顺利平安;聘请戏班唱戏,热闹非凡。兴化帮在邵武主要从事百货布匹商品购销,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设有采办庄点。进货便利,水运便捷,经销苏杭布匹绸缎及沪广百货,独家生意,利润颇丰。因此兴化帮在邵武商场竞争中,经济地位排名第二,在邵武商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邵武市政府已经拨款修建兴化会馆,焕然一新。
          而邵武传统的纸业、茶叶、瓷器、竹笋、木材等众多城乡商家更是利用水运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例如邵南地区早在宋元明清时期就到京城、南京、天津、苏州、杭州等大城市设立商埠,专门从事上述商品的托运、代理、批发、销售事务,获得巨大的利润。不但回乡建设别墅、山庄、祠堂、廊桥,还有捐买官职,成为亦商亦官,为富一方的巨富望族。如禾坪古镇的大夫第、中翰第、司马第、郎官第、贡员宅;将石村的济春堂、朱家宅、翰林院、吴氏大夫第;金坑的古村落、桂林的许多巨商城堡无不是依靠水运便利的商业活动,积累资金回乡建设的典型。现代的许多高楼大厦如紫云宾馆、昭武广场、华美达会所都是在富屯溪沿岸有利地势;而碧桂园外滩、锦溪花园、恒江豪园等居民小区都是依山傍水,占尽富屯溪的风水宝地,成为民众喜爱的宜居花园。在和平古镇、大埠岗镇、水北镇的龙斗村,以及晒口、金坑等很多地方都有天妃宫建筑和祭祀活动。    
          洪墩镇的桥头村地处闽北山区,也建有奉祀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宫,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妈祖诞辰活动。邵武洪墩桥头村地处闽北山区,村里桃花溪是富屯溪支流。古时是闽北水运线之一,从桥头到水口寨三十华里流入富屯溪,水运商贸非常发达。村东有船埠头常有运输船只数十艘,大型竹排十余驾,船工纤夫数百人从事河运工作,从这里水运到水口寨、洋口、顺昌、南平,入闽江到福州闽南等地。这里因而成为方圆百里物资集散地。商行林立,有纸、笋、香菇、粮食、木材五大商行;有百货、五金、食杂三大商店,更设有钱庄。因市成墟,其环行商贸街熙熙攘攘,交易繁稠,形成天然商贸中心。因有水运,故水神妈祖信仰兴焉。清朝乾隆五年(1733年),乾隆帝因感恩妈祖护佑施琅攻复台湾,故封禅妈祖为天后。因为桥头水运线发达,溪流运线漫长,从事水运的人员众多,涉及的物资供给面愈广,且春夏水患水灾不断,逢水匪路霸频繁,水上运输风险愈重,于是水上保护神妈祖文化由商人从沿海引进山区内陆。在地方里正、名流的发起带领下,百姓捐资捐款,筹工筹劳,请来地理相士,能工巧匠,耗巨资历三年而成。由此,妈祖成为当地子民官僚,商贾及船工纤夫心中的保护神,广大信众的心灵圣地。天后宫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延廊式特点,榫卯穿斗式结构,牢固结实。雕梁画栋,山朴秀丽,气势宏大。体现了桥头子民的高度智慧和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人文思想。正门立面飞檐翘角,棱角分明,建筑形式独特,加上红瓦如鳞远看如一匹麒麟活灵活现,喻意平安吉祥。飞石设有三门,中大门平常不开,只有在妈祖出游时开。大门上方镶嵌黑色大理石碑,碑刻天后宫雄健有力。左右两小门上方横嵌两块较小的大理石碑刻,一曰“海晏”,一曰“河清”祈祝四海升平。官内分上下二殿,上殿为妈祖塑像,头戴帝王头盖,却面北称臣,意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像威严肃穆,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是为救苦救难的妈祖天后。下殿两小门中间立一戏台,与妈祖塑像相对。台柱对联;唱尽天上清歌,演完人间恨事。戏台两侧是小门走廊,走廊上方是厢楼,是观戏包厢。中间是宽大的天井,人们在此烧香看戏。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圣诞日,一年一度举行隆重的庆典,都请戏班唱古装戏。天后宫香火旺盛,每年都有人家求知嗣的,求学业高中的,有求婚姻的,有求工作的,有求办厂成功的,有求仕途高升的,有求生意兴隆的,有求病困解脱的。据说此地妈祖尤为灵验。进香的人众络绎不绝。捐钱捐米,捐油不一而足,笔不胜表。每当所求应验,这些人家便出资请戏班子演戏还愿。每当开戏,便是妈祖与民同乐观戏的场景。妈祖诞日当天还要进行请神,浴神拜神游神等仪式。请高僧,法师,居士诵经三天。祈求妈祖保佑地方风调雨顺,国家盛世久安,人民安居乐业。首先大开中大门,请下妈祖神像,坐在八人大轿上,前面鸣锣开道,后面华盖幡旗,八仙僧众,长矛画戟,刀叉相随,乐队高歌齐奏,队伍浩浩荡荡者,常达上千人,所经之处。家家户户摆设香案水果, 燃放鞭炮迎接妈祖。
          2010年,“妈祖信仰(邵武)”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且成立了邵武市妈祖文化研究会,进行妈祖文化研究和传播。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篇章,她虽然源于妈祖信仰,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信仰。她有信仰精神力量的一面,又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内容。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经过不断改造不断丰富,并且被赋于扶危济难,临危不惧的精神,还包含推动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社会进步的内容,即使在现代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