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征文组
    作品:妈祖圣迹在“瓷帮古道”
          第六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

          海神走向高海拔山区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这么多的名字当中,我最喜欢“娘妈”。娘妈,是娘,也是妈,一声娘妈,牵动天下多少娘和妈的柔软心肠;一声娘妈,让多少人感动落泪啊;一声娘妈,让我仿佛看到孤苦无依的孩子站在妈祖面前,亲亲地叫唤——“娘妈”。

          闽南有这样一种习俗:传说一些小孩生来命中多坎坷,便需要从外面认个娘,以扶羸弱之躯。那么,孩子的亲娘就会把孩子领到妈祖神像前,拜妈祖为“娘妈”。

          据说,娘妈前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生长在海边的林默姑娘能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还通晓药理,能把脉开药方,救死扶伤。最让人崇敬的是她具有广博的爱心,巡海救难。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一带海域遇难的渔舟、商船等常得到林默的救助。传说她是能“乘席渡海”的,一旦海上发生海难,林默能飞渡海滩并抢回被海中邪魅吞噬的遇难者。妈祖成为为沿海八方信众祭拜海神,其实传播的是善和爱,祈求的是力和道。

          传说,海上有海神,土地有土地公,天神雷神风火神,甘蔗地里也有蔗神庇佑。追溯妈祖信仰产生的生态环境,终究离不开海洋渔业生产及其种种海事活动,与“海”有着密切的关联。渔民出海,将会遇到的海上凶险无法预料,因海难生还者不少,因海难而失去生命的更是不可计数······所以,不管是留守在家里的亲人,还是讨海的搏浪者都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身家安全。在古代,官员出使外国、官方海上漕运或渔民扬帆出海,打渔及商人进行海上贸易运输等活动,都要在船舶启航之前先行祭祀妈祖,祈求保佑顺风顺水、安全往返。然而,世事难料,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了航海的重要问题,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所谓心诚则灵,这是民间烟火生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最朴素的愿望,是美好的、积极的情感装饰、丰满,并且能够在群体间互相影响,互相支持,成为民间夹带了友情、亲情的一种坚韧的纽带,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宗族性、地域性,逐渐形成定点、定时、定规则的有规模的祭祀活动。

          妈祖信仰主要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传播。据考,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就是这样的。

          通常情况下,妈祖信仰文化沿海路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甚。可以说,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3月,妈祖文化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湄洲妈祖祖庙也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

          因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湄洲岛,所以福建信奉妈祖之风极为普遍,尤其在沿海地区,妈祖宫庙相当常见。福建十大著名妈祖宫庙是:莆田湄洲岛妈祖庙,为其出生地、成神地;莆田文峰天后宫,是妈祖回娘家途中祭祀地、驻驾地;泉州海拔最高的天妃宫,在德化高丁墘,海拔900米;惠安东岭护海宫,也叫三妈;霞浦松山行宫,历史上原载名“靖海宫”;武夷山妈祖庙,坐落于九曲溪畔,称“天上宫”;厦门湖里区洞炫宫,庙宇宽敞华丽;长乐市文石天妃庙、连江川石岛白马宫妈祖殿、福州马尾海屿天后宫。
    其中,处于泉州海拔最高的天妃宫——山区内地的德化崇福宫。福崇宫,俗称娘妈宫,位于德化县龙浔镇丁乾村霞田凤翥山下,在金锁形山麓,面前周转有钟山、鼓山、铎山环绕。宋元时代,周边人家张、林、刘、郭、陈、董、邱、许等姓氏族人共建福崇宫,坐丑向未兼艮坤,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屡有修葺,保存完好。宫宇砖木结构,四点金起架,悬山式屋顶,雕梁翘脊,宫廷式建筑,用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宫内主殿供奉妈祖娘娘金身圣像,来源于莆田湄洲湾妈祖圣地,同时供奉朝天圣候、金章相公等圣像,神灵显赫,香火绵延。八百多年来,每逢妈祖诞辰纪年日、羽化升天日,霞田信众都 举行庆典活动。此外,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五月初五和立秋、立冬的日子,均举行祈福活动,称“四季福”,祈求妈祖神威显赫,保佑众生平安幸福,事业兴旺,福禄延绵。

          此外,山区县域内还有一处妈祖庙,位于德化县往外商贸交流的东线路途上,南埕村湖内自然村古渡溪相邻的水口镇村场村还有一座古老的妈祖宫,供奉着海上和平女神妈祖。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于沿海的妈祖信仰是怎么往内地走的?在历史的行程中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并且延续到今天呢?

          我想这还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关。北宋时期,宋哲宗年间,为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宋元时期德化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德化归德场场长颜仁郁诗云“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德化陶瓷业相当兴盛,白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山区县德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物源地之一。货物的运送走“瓷帮古道”,“瓷帮古道”在德化主要有三条线:东线经南埕、水口两镇的古官道,人工挑至永泰嵩口镇码头;西线经“上壅驿”古官道,人工挑至尤溪廿九都古迹口码头;“瓷帮古道”的东线、西线(含“山头窑”)生产的德化瓷器经闽江上游的大樟溪、尤溪水运至福州台江区的“硋埕(瓷市)”,经福州港出海。南线“瓷帮古道”是德化瓷最主要通道,经永春许港、南安码头至刺桐港出海,总外销量应当占到本县窑口产量的80%。

          原本往海洋洋走的妈祖,往海拔高处走,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两种模式:一是引进模式。宋元时代,德化白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而丁乾金锁形山位于德化通往永春的“瓷帮古道”旁,常有运送瓷器的人流经过,妈祖香火随之传入德化,人们在金锁形山下的霞田建“福崇宫”奉祀,进而发展成为祈福活动。二是量身订造模式。 “问而不答求而应;圣则无声叩则灵”,正如崇福宫隘门上的对联所说,人们为求取瓷路水路顺畅,缘于需要,做瓷人需要海神作为心理支持。瓷帮古道沿途各村至今还口口相传前人留下的谚语,“瓷路那俏络(销路好),一头面条一头肉;瓷路那这煞(停),一头葭苴(面装食物等用的草编袋)一头钵(做饭器皿)”······足见瓷路顺畅关乎瓷都德化人民的生活,祈求海路平安是他们迫切的愿望,那就只有求助于海神妈祖了。当时德化瓷人肩挑手扛,把瓷器送到永春,再从永春桃溪摆渡到泉州港,因此人们途经此处都会到小庙来祭拜一番。

          德化县四围皆山,“瓷帮古道”这条古驿道就成了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据《德化县志》记载,主要线路节点为:起于德化“龙浔驿”,经“县前铺”、“高洋铺”、“虎豹关”,经永春县吾峰“剧头铺”、五里街“桃源驿”许港,用溪舟船水运泉州;水量不足的情况下需人工挑经“东关桥”到南安“汰口驿”码头,再水运至泉州;同样遇到水量不足的情况下,需用人工挑经丰州“九日山”,到泉州鲤城“来远驿”、“市舶司”交货,从此走上“海上丝绸之路”。

          如果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大宗商品——德化瓷器承载着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和“海丝”的繁荣盛景,曾扬帆海外数百年。那么,瓷帮古道连通了窑场与港口,促使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物源地。关于最高海拔天妃庙,泉州文史研究者刘志成也有说法:“宋元之交是泉州港崛起之际,泉州海上先民为征服海洋战胜自然力的精神需求,创造了‘海神’寄托愿望,‘神力’驾驭自然力的希望,妈祖信仰应势而生。并通过‘海丝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一般情况下,妈祖庙常见于沿海城乡,山区相对较少。但德化陶瓷作为当时重要的贸易品,见证着‘海上丝瓷’之路的繁盛,因此以妈祖来作为保护神并进行祭祀是十分正常。”

          德化先民是懂感恩的,在由北而南的跋涉中,我们发现有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岭头宫,也有供奉早期海神“通远王”的金城寨。

          从高阳隘门出发,行约数百米便遇见一座古朴的小宫庙,宫庙名唤“岭头宫”,里面供奉着“朝天圣侯”神位。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早年追随兄长王潮、王审邽四处征战,后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创建者。开平三年(909年),梁王升王审知为中书令,进封闽王。王审知管理闽地时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闽地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快发展。 “那是因为王审知在位时治政有方,给福建各地百姓带来许多福祉,特别是海丝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德化也因此受益,陶瓷外销,民众安居乐业。由是,百姓对王审知感恩戴德,故设神位祀奉他。据说在泉州朝天门内古有敬奉王审知的宫庙,所以王审知又被尊称为“朝天圣侯”。 奉祀德化窑神的祖龙宫也供奉着“开闽圣王”王审知。后来,在德化奉祀“朝天圣侯”王审知的宫庙多达上百个。


          妈祖白瓷雕塑艺术

          在瓷之乡,供奉的神像自然是瓷的化身,这便与德化白瓷雕塑艺术紧密联系起来。
    先来看名瓷清德化窑白釉妈祖神像。妈祖神像高33.2厘米,造型为妈祖端坐于凤銮椅上,双手执圭藏袖拱于胸前。头戴九旒冕冠,冠上展翅意指百鸟来朝,两鬓花钗舒卷华丽;圆肩上套着如意纹、流苏边的霞帔,身着广袖龙纹长袍,下部裙裾堆饰鹤鹿纹及珠串飘带,足蹬绣靴藏于裙下;人物面庞圆润,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表情和蔼慈祥,端庄中透露着优雅。銮椅的靠背和两侧扶手均作凤首形。通体白釉均匀,光润明亮,如脂似玉,胎釉浑然一体。此件妈祖神像以模印成型结合细部手工雕饰而成,造型匀称,雍容华美。衣裙纹理婉转流畅,表现出服饰柔顺平滑的质感;面部刻划细腻,神情安祥恬静,极具女性柔美的韵味。这尊妈祖神像静穆端庄的坐姿和含蓄的内在美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匠师是在怀着十分虔诚的态度、倾注了真挚情感的情形下完成的,它既符合规范的人体比例审美,又加入主观的诠释和适当的艺术夸张,体现出神圣化与写实化、世俗化的多元结合,具有很强的亲和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这也正是德化瓷塑神像的艺术风格。

          长期以来,古陶瓷匠师们利用和掌握德化瓷的胎釉特性,精心设计,创作出大量的雕塑艺术作品。明清时期,德化窑的雕塑作品以宗教信仰有关的神像最为出色。采用模印、堆贴、浮雕、刻划多种技法,综合使用。

          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在千年瓷都德化,陶瓷大师用瓷雕艺术产品传达着妈祖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与妈祖文化,弘扬“立德 、行善 、大爱”的妈祖精神。第五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期间,以“妈祖世界、瓷行天下”为主题的首届妈祖陶瓷作品展,周德民迎难而上,历经多次挫折,忍受失败的煎熬,顶着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烧成了一尊1.12米的妈祖陶瓷雕像,在本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展出。烧制大型瓷雕作品一直是陶瓷界的难题,在技术上要先后攻克大型瓷雕创作的立心、成型、烧成三大难关。省雕塑大师周德民创作的大型白瓷雕塑《妈祖》法相庄严、震撼人心。

          海拔最高的天妃庙崇福宫内也供奉着白瓷雕刻的妈祖神像,曾素妹将德化白瓷、传统陶瓷雕塑技艺和妈祖文化相结合,以莆田湄洲岛妈祖石雕为原型基础,创作了《妈祖》系列陶瓷作品,进一步宣扬德化的陶瓷文化,与妈祖文化一起走向世界。据悉,曾素妹所创作陶瓷作品《妈祖》还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德化白瓷拥有纯净温润、素净高雅的特性,与佛教禅宗文化内核相互契合,而德化白瓷艺术又是诞生于佛教禅宗之中,这让白瓷的艺术审美都提高到了一种空、静的境界。2019年10月1日,首届“妈祖杯”德化陶瓷现场创作大赛开赛。大赛面向全国的陶瓷艺术工作者、爱好者、院校师生,以及对陶瓷创作有兴趣和热情的社会人士,含圆雕、捏雕、盘雕、浮雕、剔花雕刻装饰,作品要体现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参赛者满怀热情、虔敬之心,将妈祖文化和德化的瓷器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与创新中作出大胆探索与实践,在白瓷与禅意表达之间找到了媒介,应用传统瓷塑手法结合现代艺术审美情趣,把传统、庄严、神圣的佛像以温和、优雅、放松的姿态展示在众人面前,将禅意、佛理具化到佛像的姿态形象,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引来众多瓷艺专家及雕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现场创作圆满落幕,成果丰硕。

          宗教雕塑,明以前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型雕塑。瓷塑作品从取材、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的,作品服从于材质,服从于内容,服从于人类的精神诉求,体现出艺术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妈祖分灵在“瓷帮古道”的延伸线、山区物源地,机缘所至,妈祖信仰感念至善,以德化民。